1.民国二十四年的甜蜜滋味:
青年应以最大的热忱投身时代
……驻足江南小镇匆匆数月,简陋的学校是烟雨覆盖的数小镇唯一的小学。虽未能分配到大都会去,毕业后有机会实习仍是难得的学习兼旅游,特别是在这个多难的时刻。
……准备材料时,指导老师孙为之先生立于窗前,叉着手迎着课室外的晨光幽幽地说:“这可是自然科最后一次教做汽水了。”
……望着晨曦轻绕中的老师,百感交集,不知如何回应,不知觉中地停下工作。老师挥挥手示意我继续,无奈地叹息:“如果还有下次,得想点别的。”
……明知老师看不见,还是点点头,在黑板上写下:
……24年6月5日 水曜
……五年级上学期 自然科
……教材:做汽水
……战事看来随时会爆发,别说做汽水,即使上课也显得奢侈。
……老师还是从失望中打起精神,转过头来激励地说:“让学生们有个甜蜜的记忆吧!”
……汽水我也只喝过数次,还是跟同学到上海时尝的。上课前,老师先示范一遍,强调这个发明会在未来的世界放异彩,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它的原理和制作方法,鼓动学生的兴趣。老师是自学成功的科学家,在这乱世,也只能留在学校里,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。
……这也是这一课的目的。让儿童能自制汽水。实习教案上这么写着。
……钟声响后,学生陆续进来。虽然还是实习老师,已没有初来时的紧张。
……我指着黑板上的“做汽水”三个字,道明今天的课程:“同学们,我是李鸿勋老师。今天我们要学的,是怎么做——汽——水——。”
……虽然只做了一次笔记,我还是能根据教案讲课:“天气逐渐热起来了,有时候会感到口渴气闷。有一种水,我们吃了可以很凉快,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做的——汽水。汽水也叫荷兰水,大家都吃过汽水吗?吃过的请举手。”
……出乎意外,很多学生都吃过。那便没必要根据教案解释什么是汽水。“大部分同学都吃过,那我们来研究研究做汽水的方法,好不好?”
……像所有在课室外听到清脆的童稚声,学生齐答:“好!”
……孙老师察觉我没根据教案,却在课室后边认同地点头。
……我记得教案上的提示:“请小朋友们提些研究问题,不过要注意,只有这一节课做研究,所以要问些重要的问题,比如:原料、做法和功能。”于是问:“对于汽水,同学们有么想知道的吗?”
……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举手,我暗地里松了一口气,教书最怕发问后没有反应。学生问:“老师,汽水是怎么做的?”
……直接问到今天的主题——做法,太好了。不过随即有学生起哄,大概觉得他顽皮。
……我立刻嘉许:“这个同学问得好,我们今天就是要知道汽水是怎么做的。同学们有别的问题吗?”
……被鼓舞后有好几个学生陆续举手,我点了一个离刚才发问的同学座位比较远的学生,以让整个课室活跃起来。
……学生问:“老师,汽水用什么做的?”
……都在准备的范围内,接下来的问题有去哪里买、多少钱,或者重复,独独没问到功能上来。
……我说:“同学们好像都很想学了有得喝,就是不想知道喝了会如何?”
……大概说中他们的心思,学生们都笑了起来。我看到孙老师也颔首地笑。
……趁大家在笑,我又瞄了教案。没漏。再说:“好了,我们先来看汽水是用什么做的。”
……我把之前抄在黑板上的原料说了一遍:
……冷开水:一小瓶
……柠檬酸:六分
……小苏打:六分
……糖 :少许
……果子露:一杯
……薄荷油:几滴
……学生们对原料没兴趣是预料中事。我想起柠檬酸和小苏打前几天才从上海送来,转口问:“同学们知道原料里哪样最重要吗?是冷开水、柠檬酸和小苏打,没有这三样汽水就做不成了。”
……学生们被这么一说,开始关心原料,我捉住情绪继续说:“其他的原料——糖、果子露和薄荷油有什么作用?就是增加汽水的滋味,使汽水更可口。”然后故作神秘地问:“同学们要不要看一看?”
……学生们在第一时间抢着说:“要!”
……“好!大家排队上来吧!不过可别用手指沾来吃哦!”
……学生们笑着上来。
……学生们看过后就该进入今天的压轴戏。“看过了原料,就是还没吃着汽水……”话还没说完已有学生们笑了起来。“我们就来做汽水吧!”
……我拿起玻璃瓶介绍:“这就是做汽水用的玻璃瓶。记住,一定要有玻璃球塞的瓶子才好用。”接着问学生:“这么多原料,先要放哪一些?是冷开水,之后加入小苏打、糖、果子露,还有薄荷油。”
……倒进原料后,抬头发现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盯着玻璃瓶。我停下手,像准备宣布什么地说:“同学们请注意,现在来到关键性的时候了。”说完把柠檬酸倒进去,立刻有气泡冒出来,我把瓶子倒转过来,说:“同学们看到了,气泡产生了,我们的汽水也成功了。不过记得要把玻璃球塞紧瓶子。”
……汽水制作成功,学生们都松一口气,有的开始交谈。
……我拍了两下掌,要大家集中精神。“好了!汽水做成了。不过刚才我问过同学们,在热天吃了汽水有什么用?大家好像还没回答。”学生们相互对看,希望有人能回答。我于是说:“就是凉爽解渴,还有帮助消化。”
……学生们显然无法吸收,我把他们心中的问题提出来:“你怎能知道吃了汽水会帮助消化呢?很简单,当胃里‘呃’起来的时候就是了。”说完还故意“呃”了一声。
……学生们没料到老师也打嗝,都笑了起来,也明白什么是消化。
……“吃汽水真的会打嗝?我们来试试看好不好?”
……学生们齐口说:“好。”
……汽水大概只够四个学生尝,刚才举手说吃过的学生,我都没选他们。
……选到的学生都有些紧张和兴奋,在试过后脸上都流露出欣喜的笑容。我想他们这辈子大概会记住这一口汽水。我看看孙老师,他也有喝过后的笑容。
……桌上还剩一些原料,想到今后学生们大概没机会学习了,于是问:“同学们要不要自己动手做?”
……学生们预期中的说:“要!”
……我说:“那我们分四组学习。”
……学生们依照指示将课室里的座位,以“十”字分成四组,孙老师也上前来帮忙。有一个学生打了嗝,弄得大家都笑了起来;有一个还说,“消化了!”
……学生们玩乐的心情多于做实验,不过却都很合作,一下子就把汽水做好,各组还拿了一杯给孙老师和我。
……孙老师也开口:“同学们都会做了吗?”
……学生们收拾桌面说:“会。”
……孙老师继续问:“以后有机会还会不会做?”
……学生们又答:“会。”
……孙老师满意的点点头。
……下课钟声也在这个时候响了。我想不只是学生,孙老师的记忆也应该是甜蜜的。
……第二天上午没课,正在给孙老师做报告,一个同来实习的老师匆忙地跑来找我,说:“鸿勋,孙老师走了,老师不辞而别。”
……老师怎么会走了,他不是还在等我的报告吗?老师会去哪里?
……同学说:“他还留了一封信给你。”
……我打开信。老师真的走了。
……鸿勋同学:
……我走了,到上海去,无论成功或失败,都必须去接受挑战。时代在考验青年,青年应尽最大的努力和热忱投身时代。
为之
匆匆
……2. 1947年的年鉴:
………汽水是南洋未来实业
……老总签了最后一个版后走过来,带着浓厚的福建腔说:“年青人,别一下班就回家,跟大伙儿去吃夜宵吧!”
……就在同济医院附近,老总大口大口地喝着啤酒,说:“南洋天气太热,不得不做假洋鬼子。”
……“怎么说做了假洋鬼子?”有人问。
……老总大笑,脱下厚重的眼镜,抹去脸上的汗水,指着啤酒,说:“这是他们的凉茶。”
……看着我手中的饮料,老总说:“在南洋有三种生意一定会发达,啤酒、凉茶,还有我们年青人手上的汽水。所以我说我们筹办的年鉴,这三样一定要收入。学做这些东西,不一定要发达,当成家庭手艺或者家庭工艺,自己做来喝也行。”老总这时跟在报社一样认真。“鸿勋,汽水的部分由你来写。”
……望着老总一圈圈的眼镜,我逐渐明白今晚是来接受任务的。相信来吃夜宵的同事都有事做吧。一个同事向我解释:“我们在编一本年鉴,正在四处找适合的人选,听说你对做汽水有些心得。”
……老总大概在鼓励我,接口说:“鸿勋,在南洋地区,汽水是未来的实业。你把知道的都写了吧!”
……我点点头,难得老总器重。
……感激老总的器重,不过我不想当实业家,也没兴趣当实业家。祖国正当水深火热之际,我不想远在一角偏安。一个星期后,整理了一份关于汽水的制作法和一封简单的信给老总:
……总编辑先生台鉴:
…………..谢谢厚爱,汽水制作法已附上。祖国正值风云变色时刻,需海外中
.国人的建设。抱歉!无法参与年鉴的编辑。
…….盼后会有期!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鸿勋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匆匆
……3. 1998年的旧货市场:
………上下集小说
……老人经不起孙女的再三要求,帮她在旧货市场的二手服装摊打点,最后自己也弄了几本旧书来卖。
……老人预期地知道没人要旧书,却没抱怨,倒是孙女抱怨:“公公都没帮我的,只是换个地方看书。”
……难得有人走近,老人不与孙女纠缠,转向客人。
……年轻夫妇走近,男的蹲下来选书,女的把手上的可乐递给男的,看孙女的服装去。
……男的眼尖,拿了一本《新中国教科书师范学校实习指导》,翻找出版日期与地点。
……老人知道遇上识货人,搭讪:“怎么?有兴趣?”
……年轻人大概没想到老人会问,只客气简短地答:“收一点旧东西。”
……老人觉得不过瘾,再问:“为什么会有兴趣?”
……年轻人大概觉得老人问得太多,妨碍寻宝,还是客气地回答:“好奇。”
……二人不再说话,年轻人继续选书,选了《1947新南洋年鉴》。老人暗吃一惊,不得已再开口:“听过《南侨日报》吗?他们出的。”
……年轻人客气依旧:“哦!是吗?”
……老人看着年轻人喝汽水,忍不住说:“两本书都有教人怎么做汽水。”
……“哦?”年轻人问:“都是你收的吗?”
……老人苦笑,却答非所问:“这两本书是上下集小说。”
……4. 2002年的后记:
………糖衣里逝去的生活
……故事是糖衣。写故事的人除了写故事表达意愿,也写故事分享认为不错的资料,把小说当成读书报告。
……上世纪30年代教科书上的课文成了今日成功的商品大量生产出售,如此“秘笈大公开”超越小说的承载力。
……对一个从小敬畏老师的写故事人,“实习指导”也是老师的“秘笈”大公开,昨昔的学生惊然发现,老师的“秘笈”详尽如剧本,日期、时间、地点、人物都不少,意外地还有对白,略作整理,即成小说。
……写小说的人当然明白,小说无法还原生活,如此“秘笈大公开”只想引出一段逝去的生活。
早年的南洋,小学生除了学做汽水,还学做肥皂、爆竹等。同样是逝去的生活。写明“中华民国三十六年”出版的《新南洋年鉴》还教天文、气象、地质、化学、生物、生理,还有医药卫生常识、电器常识、汽车维修、摄影;制作香水、肥皂、蜡烛等等。
……城市生活将所有的基本求存本能都寄放在超级市场和百货公司。写故事的人故事写多了,老是在想,失去了城市怎么办?带着两本旧书求存?那可是另一个故事了。
Subscribe for new writing
Sign up to receive new pieces of writing as soon as they are published as well as information on competitions, creative grants and more.